關于加強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對策和建議
提案人:民革江油總支 (第58號提案)
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是構建分級分類分層分區區域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制度的重要環節,必須守住耕地紅線,維護糧食安全;盤活閑置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利用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產業;加快經濟發展,建強基礎設施。為科學編制好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特建議:
(一)突出剛性傳導。應以鄉鎮為單位,依托自身優勢,主動對接規劃備案的剛性指標,包括人口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有量、建筑規模等,優化和細化規劃邊界、落實戰略留白用地要求,著力打造農業效益好、工業規模大、服務業檔次高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鎮。
(二)明確發展定位。應找準各鄉鎮發展定位,結合推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主動對接中央、四川省關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要求,明確疏解提升、平原完善、丘區整治、山區涵養等不同類型鄉鎮規劃引導策略,形成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格局。
(三)筑牢生態本底。應聚焦非建設用地管控,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加強“數量、質量、生態”保護,制定《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生態要素要點規劃編制辦法》,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明確劃定生態控制區內的重點管控地區,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四)集約優化布局。應嚴格落實規劃確定的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創新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模式,建立差異化用地政策,以鄉鎮為單位統籌規劃實施,明確鄉鎮域范圍內各村莊集體產業用地規模。
(五)堅持多規合一。應充分發揮鄉鎮在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加強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步制定農業發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會治理等專項規劃并做好銜接。根據各鄉鎮實際情況,以方便群眾使用、建設維護經濟的原則,為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創造條件。
(六)優化村莊布局。在規劃編制中應適應鄉鎮土地資源管理需要,體現“村地鎮管”要求。認真梳理各村集體建設用地、耕地、林地等用地底數、權屬使用情況以及土地經營和土地流轉情況。按照中央、四川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按城鎮建設型、整體搬遷型、特色提升型、整治完善型等對鄉鎮進行分類,進一步完善鄉鎮域村莊布局。
(七)促進產業融合。應預留鄉鎮規劃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零星分散的單獨選址農業設施、鄉村旅游設施等建設,明確預留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的使用原則、布局要求、使用程序等,不得占用基本農田、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嚴防變相商業開發,合理保障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建設用地需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關于“雙減”實施后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提案人:民盟江油基層委員會 (第105號提案)
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其目的是讓教育回歸公益性、公平性,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減輕孩子們的課業壓力。但從落實情況來看,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公立學校(含全日制私立學校)方面,如對作業負擔監管力度不夠、大多延時服務實際仍是作業的簡單延續等;培訓學校方面,如轉型無方向,面臨學生大面積退費,對學科和非學科界定標準不明確等;家長方面,如城鄉認識差異、部分家長對“雙減”擔憂等。為加強“雙減”政策更好落地,得到各方面積極配合,更好地有效推行,為此建議:
(一)應明確禁止開設課程負面清單,對清單外可開設課程,只要學校條件達標,給予增設藝體科普課程,疏堵結合,讓培訓學校朝著政策導向的方向發展,為學科類培訓學校轉型提供機會。
(二)培訓學校是經過教體部門、民政部門、行政審批部門層層把關審批成立,合法經營?!半p減”開始,應循序漸進,給機會給出路,給予適當的時間空間轉型轉行,避免矛盾集中。
(三)按照“雙減”要求,應嚴格檢查培訓學校教師是否合格,教學內容是否超綱,讓培訓教育回歸初衷,成為全日制教育學校的有效補充,滿足部分學生的需要。
(四)應多部門聯合執法,調動基層力量,嚴防死守,長效治理,嚴格清理隱藏在小區和無證的培訓班,掃除隱患,全面無死角落實中央“雙減”政策。
關于將校外托管納入有效監管的建議
提案人:民進江油市基層委員會 (第51號提案)
校外托管機構多年來一直屬于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托管學生的人身安全、衛生安全、食品安全、教育安全等存在極大隱患,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將校外托管納入有效監管迫在眉睫。為此,建議:
(一)明確行業定位。校外托管機構實質上是經營單位,采取收費服務形式,為中小學生提供上、下學接送、用餐、休息、看護等服務。鑒于校外托管機構經營性強,參照全國多地的經驗和做法,建議將校外托管機構定位為營利性的家政服務項目,主營范圍為交通接送、寄餐、寄宿。
(二)明確監管主體和部門職責。根據其行業定位,建議明確市場監管局作為校外托管機構監管主體。由市場監管局牽頭,建立行政審批、住建、發改、政法、衛健、教育、消防、鄉鎮人民政府、社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相關部門,研究解決校外托管機構管理問題,各司其職,形成監管合力。
(三)制定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應制定校外托管行業門檻標準,建立健全準入制度,明確托管機構運營場地要求、餐飲服務、住宿條件、消防安全、衛生要求、從業人員資格等行業標準。出臺《校外托管機構管理辦法》,明確托管機構的性質、主管部門、開辦條件、托管業務范圍、相關部門的職責、審批和登記程序與辦法、法律責任等,實現先辦齊證照,后開業,從源頭抓起。
(四)建立校外托管機構“黑白名單”。校外托管機構應實行亮證服務,相關信息對外公布,便于家長自行查詢和選擇,同時接受社會監督。應建立校外托管機構“白名單”“黑名單”,擴大公布范圍,在學生和家長群體中做好宣傳引導,確保家長在確有需要的情況下能夠選擇正規校外托管機構,切實維護好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
(五)加強各職能部門聯合執法。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落實網格化管理責任,適時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對無證機構、違規輔導機構、存在安全隱患的、超越經營范圍違規組織教育培訓的機構給予限期整改、規范行為處理;對屢教不改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機構給予停辦、取締或關閉處理,實現“聯合監管、動態監控、不定時抽查”,確保安全穩定。
關于增加李白文化傳播力和吸引力的建議
提案人:九三學社江油基層委員會 (第50號提案)
李白文化已成為巴蜀文化、綿陽科技城和大美江油對外宣傳、擴大開放的最重要的名片。雖然李白文化品牌厚重響亮,但外展性不足,缺乏深度和廣度,存在“小、散、弱”現象,拳頭產品不多,文化創意不夠,大品牌小產業等情況較為明顯。為增強李白文化影響力,特建議:
(一)擴大李白文化對外交流平臺。持續發布李白文化研究課題,定期舉辦李白文化論壇,組織開展國際性李白文化學術研究交流活動,將李白文化融入當代、契合主流、吻合全球的創新性專題研究,推出一批研析深、思想新、水平高的優秀成果。打破旅游體系空間壁壘,與鹽亭嫘祖故里、北川大禹故里,王右木紀念園與梓潼“兩彈城”等文化旅游聯動,常態化舉辦品牌文化活動“一帶一路”李白文化節,多層次深化國際合作,讓李白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助推“國際化國家級李白文化圣地、四川省樞紐型文化旅游基地”建設。
(二)打造文化“超級IP”?!俺塈P”具有強大的品牌魅力和商業變現能力,應將李白文化打造成為“超級IP”,以達到李白文化的最大推廣價值。應以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李白文化,區域旅游生態塑造,文旅融合產業發展作為核心使命,利用新媒體、融合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手段,緊緊圍繞李白文化進行合理、適度、持續打造、開發、宣傳、導流與增值。深度融合文化傳承、旅游開發、區域旅游經濟和城市營銷拓展,將李白文化資源聚集到青蓮,讓青蓮成為李白文化產業聚集區、歷史展示區,形成助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魅力和動力。
(三)創新“IP+VR+AI”的旅游新方式。應創新方式保護好、傳承好李白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將李白文化名片打造的更加響亮;充分利用李白文化資源優勢,創新推出一批特色項目、精品路線,切實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重塑李白文化,立足“古今尊國土,中外仰詩仙”,形成以李白文化為特色的人文景觀長廊,打造“穿越古今”大唐盛世,體驗唐代時期“前店后坊”生活,在特定地點透過AR智能眼鏡進行歷史與時空穿越,借由景區圖像識別及多媒體數字影音信息迭加,重現融入歷史場景加深旅游的體驗與豐富教育意義,以沉浸式體驗拉動旅游產業發展;利用影視IP、創意水秀、行動劇院、5D影院等大型演藝平臺,圍繞“酒、劍、詩”等主題,營造以酒論詩、以劍舞詩、以情譯詩的詩歌文化旅游體驗。繼續實施大型幻境舞臺劇《李白歸來》等舞臺藝術精品,結合空中無人機、湖面視覺艇、360度全景攝像頭、AR及VR頭戴顯示等設備以及視覺交互與同步聯動系統,為游客提供革命性的全新風景體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