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政協十三屆六次會議提案選登(第一期)

2021-04-22 10:34信息來源: 江油市政協辦閱讀次數:
【字體: 打印

關于加快江油民宿產業發展的建議

提案人:胡偉  (2021年  第32號提案)

自2017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市民宿產業得以迅速發展,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主要集中體現:一是規模小、數量少、發展緩慢,管理水平不足,接待能力不足;二是缺乏合理規劃布局、市場分布不均衡;三是缺乏品牌、缺乏特色;四是專業人才的缺乏,民宿經營者一般都是當地的居民,經營方式過于簡單;五是缺少強大的網絡預訂,宣傳營銷能力不足;六是民宿產業投資能力不足,投資熱情不高。

為全面展示我市獨特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典淳樸的民俗風情資源,促進民宿產業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整體化、規范化、多元化、信息化發展,建議:

(一)優化產業布局,依托我市竇圌山、方特、詩歌小鎮、吳家后山等景區的山水觀光、民族風情、健康養生、休閑農業等文化旅游資源,規劃建設民宿特色示范區。

(二)制定民宿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對各類單體民宿開展評級認定工作,規范等級標志使用,完善民宿質量監督制度,實行年度動態管理,引導民宿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強特色化、品牌化塑造。把“重個性、慢生活、深體驗”的休閑旅游度假模式作為我市民宿經濟發展的重點,結合文化旅游及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建設,突出民宿產業的個性魅力,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題、一幢一風景”的民宿產業模式。

(四)注重與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旅游建設規劃相銜接,圍繞江油山水、文化、生態旅游精品路線建設,打造大康星火村、新安農業園、方水白玉村等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相結合的民宿特色示范村。

(五)引導社會資本、專業團隊、創客隊伍有序進入民宿經濟領域,鼓勵村集體和農戶自主創業,形成以社會資本為主,村集體和城鄉居民資產為輔的經營格局。利用自媒體、網絡、第三方平臺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資本參與我市民宿經濟建設。

(六)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整體推進民宿建設,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舒適的消費環境。加強民宿從業人員專業、服務、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崗位培訓,提升民宿行業服務水平。

(七)加快信息平臺、服務監管平臺和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實時推介、線上預訂、登記入住、金融支付、退房評價、數據采集、統計分析等功能,推進鄉村信息網絡建設,為民宿經濟發展提供優質快捷的信息服務。

(八)加強對民宿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民宿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協調全市民宿經濟發展工作。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幾點建議

提案人:敖國民   (2021年  第58號提案)

到2018年底,全市7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村級建制調整后為52個貧困村),3458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經過2019年和2020年兩年的鞏固提升,我市已高質量、高水平的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096元增長到2020年的10241元。為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鄉村振興是統攬“三農”工作總抓手,涉及多個行業部門,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建議理順上下工作職能職責不對口問題,配強工作力量,更好地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機銜接。

(二)堅持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分類推進。江油地理位置南北差異大,山區、丘區、壩區各具特色,實施鄉村振興,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推進。對2018年編制的全市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和七個專項規劃(鄉村產業、空間布局、宜居鄉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古鎮保護、鄉村旅游)根據“兩項改革”進行調整、完善,并分村編制多規合一的實施規劃。

(三)重點抓好鄉村產業發展,繼續推動扶貧產業由“短平快”為主的特色產業(種養)向長效為目標的二三產業發展,鞏固扶貧產業發展成果,著力延伸鄉村產業鏈條,培育長效產業,補齊產業短板,做好“串點連線、補鏈成群、集中連片”的發展工作。

(四)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穩定基層人才隊伍,加強農村基層干部培訓,對換屆后的村“兩委”負責人集中進行輪訓,提高基層干部統籌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能力和素質。繼續招聘優秀大學生、“三支一扶”人員到村任職,鼓勵外出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休人員、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振興,大力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

(五)持續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要把防止脫貧人口返貧、臨界邊緣戶致貧的風險作為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健全動態監測管理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納入救助幫扶體系。繼續抓好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的落地落實,特別是醫療、教育、低保兜底、殘疾人等到戶到人的政策落實工作。逐步補齊丘區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的短板,提升丘區村的發展能力。繼續管好用好用活貧困村、非貧困村產業發展扶持基金,不斷壯大村組集體經濟。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考核評價體系,深化拓展鄉村振興專項政策的研究。


關于清理涪江河道淤泥,提高河流自凈能力的建議

提案人:高德奎  (2021年  第59號提案)

加強河道整治,保護水環境,是落實新發展理念,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幸福江油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盯人民關注的突出環境問題,認真落實“河湖長制”,實施“一江兩河九堰”綜合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城區主要江河渠堰仍存在“水系不暢、水體不活、水面不凈”問題。一是涪江城區段河道的泥砂淤積嚴重,長期未大規模疏浚,河床逐年抬高,嚴重威脅著涪江水環境和供水及水生態安全。二是昌明河李白紀念館至華豐橋段水草肆意生長、水質差。三是羅漢堰水體發臭,發黃變深,特別是高溫多雨的夏季更是滋生大量蚊蟲,氣味難聞,水生植物無序生長,水體流動不暢,堵塞堰道。四是讓水河河西大橋上下段,河道中已形成大小不一的河漫灘、小沙洲,影響美觀、泄洪。究其原因,既有長期未清理而形成的淤泥,也有企業、居民、餐飲館偷排漏排污水、上游畜禽養殖無序排污、雨污混接以及污水直排等。建議:

(一)有序推進清淤,提升河道自凈能力。將“河流枯水季節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列入常態化項目,借鑒都江堰河道清淤經驗,引入相關環保企業,進行科學論證,制定清淤方案,并盡快組織實施,實現河道底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二)強化源頭治理,建立長效機制。源頭治理是做好河堰清理的重要保障,要更加注重上下游的協調和聯動,加強水利、住建、環保等部門的溝通配合,明確事權和責任分工,建議在河長、堰長的統籌安排下,沿河沿岸組織護河、護堰志愿者,再增加“一河兩員”(監督員、指導員)和1名環保聯絡人,加強沿河沿岸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糾正,形成河堰治理的長效機制。

(三)加快推進污水治理。大力開展入河排水口整治、服務行業和生活污水治理,通過全面截污納管,嚴控污染入河,完善城區污水管網建設,提高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堅決實現污水截流,保證污水不排入河堰。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